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的意见
时间:2016-06-29(法发〔2016〕14号2016年6月28日)
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刷新、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主要行动,是实现国家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社会公正正义、维护社会协调稳固的一定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周全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现就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头脑、主要目的和基来源则
1.指导头脑。周全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要头脑、科学生长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主要讲话精神,牢牢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周全”战略结构和五大生长理念,自动顺应经济生长新常态,以体制机制立异为动力,有用化解种种纠纷,一直知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实现人民安身立命、社会安定有序。
2.主要目的。凭证“国家制订生长战略、司法施展引领作用、推动国家立法历程”的事情思绪,建设功效完整、形式多样、运行规范的诉调对接平台,流通纠纷解决渠道,指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纠纷解决方法;合理设置纠纷解决的社会资源,完善息争、调解、仲裁、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与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验展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包管作用,为增进经济社会一连康健生长、周全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包管。
3.基来源则。
--坚持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多元共治,构建各方面实力配合加入纠纷解决的事情名堂。
--坚持司法指导、诉调对接、社会协同,形成社会多条理多领域齐抓共管的解纷协力。
--坚持优化资源、完善制度、法治包管,提升社会组织解决纠纷的执法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自愿正当、便民利民,建设高效便捷的诉讼效劳和纠纷解决机制。
--坚持驻足国情、合理借鉴、刷新立异,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
二、增强平台建设
4.完善平台设置。各级人民法院要将诉调对接平台建设与诉讼效劳中心建设团结起来,建设集诉讼效劳、立案挂号、诉调对接、涉诉信访等多项功效为一体的综合效劳平台。人民法院应当配备专门职员从事诉调对接事情,建设诉调对接长效事情机制,凭证辖区受理案件的类型,引入相关调解、仲裁、公证等机构或者组织在诉讼效劳中心等部分设立调解事情室、效劳窗口,也可以在纠纷多发领域以及下层州里(街道)、村(社区)等派驻职员指导诉调对接事情。
5.明确平台职责。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平台认真以下事情:对诉至法院的纠纷举行适当分流,对相宜调解的纠纷指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法解决;开展委派调解、委托调解;治理司法确认案件;认真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名册治理;增强对调整事情的指导,推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法在程序安排、效力确认、执法指导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的联动事情系统。
6.完善与综治组织的对接。人民法院可以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对接机制;对群体性纠纷、重大案件实时举行转达反响和应急处置惩罚,建设按期或未必期的联席聚会制度,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纠纷解决互念头制。
7.增强与行政机关的对接。人民法院要增强与行政机关的相同协调,增进诉讼与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机制的对接。支持行政机关凭证当事人申请或者依职权举行调解、裁决,或者依法作出其他处置惩罚。在治安治理、社会包管、交通事故赔偿、医疗卫生、消耗者权益掩护、物业治理、情形污染、知识产权、证券期货等重点领域,支持行政机关或者行政调解组织依法开展行政息争、行政调解事情。
8.增强与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一直完善对人民调解事情的指导,推进人民调解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组织协助人民法院解决纠纷的规模和规模。支持在纠纷易发多发领域立异生长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笼罩城乡的调解组织网络,施展人民调解组织实时就地解决民间纠纷、化解下层矛盾、维护下层稳固的基础性作用。
9.增强与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的对接。起劲推动具备条件的商会、行业协会、调解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事仲裁机构等设立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在投资、金融、证券期货、包管、房地产、工程承包、手艺转让、情形掩护、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国际商业等领域提供商事调解效劳或者行业调解效劳。完善调解规则和对接程序,施展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专业化、职业化优势。
10.增强与仲裁机构的对接。起劲支持仲裁制度刷新,增强与商事仲裁机构、劳感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等的相同联系。尊重商事仲裁纪律和仲裁规则,实时治理仲裁机构的保全申请,遵照执法划定处置惩罚作废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案件,规范涉外和外国商事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程序。支持完善劳感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增强劳感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的有用衔接,探索建设裁审标准统一的新规则、新制度。增强对农村土地承包谋划纠纷调解仲裁的支持和包管,实现涉农纠纷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实时审查和执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书或者调解书
11.增强与公证机构的对接。支持公证机构对执法行为、事实和文书依法举行核实和证实,支持公证机构对当事人告竣的债权债务条约以及具有给付内容的息争协议、调解协议治理债权文书公证,支持公证机构在送达、取证、保全、执行等环节提供公证执法效劳,在家事、商事等领域开展公证运动或者调解效劳。依法执行公证债权文书。
12.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法学会等组织加入纠纷解决。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加入解决劳动争议、婚姻家庭以及妇女儿童权益等纠纷。支持法学会发动组织宽大法学事情者、执法事情者加入矛盾纠纷化解,开展执法咨询效劳和调解事情。支持其他社团组织加入解决与其职能相关的纠纷。
13.施展其他社会实力的作用。充分验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状师、专业手艺职员、下层组织认真人、社区事情者、网格治理员、“五老职员”(老党员、老干部、老西席、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等加入纠纷解决的作用。支持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注册会计师、大学生自愿者等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评估、判断、调解等效劳。支持完善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效劳类社会组织建设,勉励其加入纠纷解决。
14.增强“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建设。在蹊径交通、劳动争议、医疗卫生、物业治理、消耗者权益掩护、土地承包、情形掩护以及其他纠纷多发领域,人民法院可以与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等举行资源整合,推进建设“一站式”纠纷解决效劳平台,切实减轻群众肩负。
15.立异在线纠纷解决方法。凭证“互联网+”战略要求,推广现代信息手艺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运用。推动建设在线调解、在线立案、在线司法确认、在线审讯、电子催促程序、电子送达等为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纠纷解决的案件预判、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剖析等功效,增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信息化生长。
16.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国际化生长。充分尊重中外当事人执法文化的多元性,支持其自愿选择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法解决纠纷。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调解组织的交流和相助,提升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国际竞争力和公信力。施展种种纠纷解决方法的优势,一直知足中外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需求,为国家“一带一起”等重大战略的实验提供司法效劳与包管。
三、健全制度建设
17.健全特邀调解制度。人民法院可以吸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作为特邀调解组织,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专家学者、状师、仲裁人、退休执法事情者等具备条件的小我私家担当特邀调解员。明确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的职责规模,制订特邀调解划定,完善特邀调解程序,健全名册治理制度,增强特邀调解步队建设。
18.建想法院专职调解员制度。人民法院可以在诉讼效劳中心等部分派备专职调解员,由善于调解的法官或者司法辅助职员担当,从事调解指导事情和挂号立案后的委托调解事情。法官主持告竣调解协议的,依法出具调解书;司法辅助职员主持告竣调解协议的,应当经法官审查后依法出具调解书。
19.推动状师调解制度建设。人民法院增强与司法行政部分、状师协会、状师事务以是及执法援助中心的相同联系,吸纳状师加入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名册,探索建设状师调解事情室,勉励状师加入纠纷解决。支持状师加入种种调解组织担当调解员,或者在状师事务所设置状师调解员,充分验展状师专业化、职业化优势。建设状师担当调解员的回避制度,担当调解员的状师不得担当统一案件的署理人。推动建设状师接受委托署理时见告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法解决纠纷的机制。
20.完善刑事诉讼中的息争、调解制度。关于切合刑事诉讼规则定可以息争或者调解的公诉案件、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与公安机关、审查机关建设刑事息争、刑事诉讼中的调解对接事情机制,可以约请下层组织、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以及当事人所在单位或者同事、亲友等加入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告竣息争或者调解协议。
21.增进完善行政调解、行政息争、行政裁决等制度。支持行政机关对行政赔偿、赔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执律例则划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开展行政调解事情,支持行政机关通过提供事实视察效果、专业判断或者执法意见,指导促使当事人协商息争,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裁决偕行政治理运动亲近相关的民事纠纷。
22.探索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机制。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在医疗卫生、不动产、修建工程、知识产权、情形掩护等领域探索建设中立评估机制,约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担当中立评估员。对当事人提起的民商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当事人选择中立评估员,协助出具评估报告,对讯断效果举行展望,供当事人参考。当事人可以凭证评估意见自行息争,或者由特邀调解员举行调解。
23.探索无争议事实纪录机制。调解程序终结时,当事人未告竣调解协议的,调解员在征得各方当事人赞成后,可以用书面形式纪录调解历程中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在诉讼程序中,除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外,当事人无需对调整历程中已确认的无争议事实举证。
24.探索无异议调解计划认可机制。经调解未能告竣调解协议,可是对争议事实没有重大不同的,调解员在征得各方当事人赞成后,可以提出调解计划并书面送达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在七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的,调解计划即视为双方自愿告竣的调解协议;提出书面异议的,视为调解不建设。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应当遵照有关划定予以确认。
四、完善程序安排
25.建设纠纷解决见告程序。人民法院应当在挂号立案前对诉讼危害举行评估,见告并指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非诉讼方法解决纠纷,为当事人提供纠纷解决要领、心理咨询、诉讼知识等方面的释明和向导。
26.勉励当事人先行协商息争。勉励当事人就纠纷解决先行协商,告竣息争协议。当事人双方均有状师署理的,勉励状师指导当事人先行息争。特邀调解员、相关专家或者其他职员凭证当事人的申请或委托加入协商,可以为纠纷解决提供辅助性的协协调资助。
27.探索建设调解前置程序。探索适用调解前置程序的纠纷规模和案件类型。有条件的下层人民法院对家事纠纷、相邻关系、小额债务、消耗者权益掩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治理等相宜调解的纠纷,在征求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当事人在挂号立案前由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
28.健全委派、委托调解程序。对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相宜调解的案件,挂号立案前,人民法院可以委派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举行调解。委派调解告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挂号立案。挂号立案后或者在审理历程中,人民法院以为相宜调解的案件,经当事人赞成,可以委托给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或者由人民法院专职调解员举行调解。委托调解告竣协议的,经法官审查后依法出具调解书。
29.完善繁简分流机制。对调整不可的民商事案件实验繁简分流,通过浅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催促程序以及速裁机制分流案件,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一步探索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刷新,简化事情流程,构建通俗程序、浅易程序、速裁程序等相配套的多条理诉讼制度系统。凭证行政诉讼规则定,完善行政案件繁简分流机制。
30.推动调解与裁判适当疏散。建设案件调解与裁判在职员和程序方面适当疏散的机制。立案阶段从事调解的法官原则上不加入统一案件的裁判事情。在案件审理历程中,双方当事人仍有调解意愿的,从事裁判的法官可以举行调解。
31.完善司法确认程序。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告竣的具有民事条约性子的协议,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所在地下层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法庭依法申请确认其效力。挂号立案前委派给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调解告竣的协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调解组织所在地或者委派调解的下层人民法院统领。
32.增强调解与催促程序的衔接。以款子或者有价证券给付为内容的息争协议、调解协议,债权人依据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诠释的划定,向有统领权的下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债务人未在法定限期内提出书面异议且逾期不推行支付令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
五、增强事情包管
33.增强组织向导。各级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增强对诉调对接事情的组织向导,建设整体协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事情机制。要自动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推动出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地方配套文件,增进构建科学、系统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系统。
34.增强指导监视。上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增强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指导监视,实时总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履历。高级人民法院要明确专门机构,制订落实计划,掌握事情情形,起劲开展本辖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树模法院的评选事情。中级人民法院要增强对辖区下层人民法院的指导监视,增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一直取得实效。
35.完善治理机制。建设诉调对接案件治理制度,将委派调解、委托调解、专职调解和司法确认等内容纳入案件治理系统和司法统计系统。完善特邀调解组织、特邀调解员、法院专职调解员的治理制度,建设赏罚机制。
36.增强调解职员培训。完善特邀调解员、专职调解员的培训机制,配合有关部分推动建设专业化、职业化调解员资质认证制度,增强职业品德建设,配合完善调解员职业水平评价系统。
37.增强经费包管。各级人民法院要自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将纠纷解决经费纳入财务专项预算,起劲探索以购置效劳等方法将纠纷解决委托给社会实力肩负。支持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状师事务所等凭证市场化运作,凭证当事人的需求提供纠纷解决效劳并适当收取用度。
38.施展诉讼用度杠杆作用。当事人自行息争而申请撤诉的,免交案件受理费。当事人接受法院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可以适当减免诉讼用度。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加入调解或者不推行调解协议、居心拖延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增添其诉讼用度的肩负部分。
39.增强宣传事情和理论研究。各级人民法院要鼎力大举宣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勉励和指导当事人优先选择本钱较低、对抗性较弱、利于修复关系的非诉讼方法解决纠纷。树立“国家主导、司法推动、社会加入、多元并举、法治包管”现代纠纷解决理念,营造诚信友善、理性平和、文明协调、立异生长的社会气氛。增强与政法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交流与相助,起劲推动研究效果的转化,充分验展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借鉴域外履历,深入研究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职能作用。
40.推动立法历程。人民法院实时总结各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的乐成履历,起劲支持本辖区因地制宜出台相关地方性规则、地方政府规章,从而推动国家层面相关执法的立法历程,将刷新实践效果制度化、执法化,增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刷新在法治轨道上康健生长。